2024年7月18日 星期一 19:43:55

废料“沼渣”变“金方”甘肃玉米地增产又养土!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滩制种玉米大晒场

在甘肃张掖广袤的种子玉米基地,一种不起眼的“农业废料”正在悄然改变田间生态。西北农林大学来航线教授团队和河西学院赵芸晨教授团队联合发现:沼气发酵后的残渣一“沼渣”,不仅能改善连年种植带来的土壤疲劳问题,还能显著提升玉米产量。这项研究为绿色农业循环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国玉米制种核心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在一块连作15年的玉米田中,研究人员设置了常规化肥组和“沼渣+化肥”组。结果显示,施用沼渣的地块中,土壤结构更疏松,酸碱度下降,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提升,关键酶活性增强。这样的土壤更有利于作物吸收营养,植株的高度、根长、干重均明显提升,每公顷玉米产量提升了6.2%。

更关键的是,沼渣显著重塑了玉米根系中的微生物生态。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有益细菌如假单胞菌、根瘤菌、黄杆菌等相对丰度大幅提升,这些菌类具有固氮、溶磷、产生植物激素等多重功能。而隔孢伏革属、曲霉属、链格孢、镰刀菌等病原真菌的比例则明显下降。这种微生态“优胜劣汰”,为玉米抗病增产提供了新机制。

研究进一步揭示,沼渣不仅优化了微生物的种类,更激活了它们体内的“代谢网络”。与化肥处理相比,沼渣处理下的玉米根系中,有关氨基酸合成、碳水化合物转运、能量储存、信号转导等代谢通路的细菌活性显著增强。简单来说,土壤里的细菌不仅数量多了,干活儿也更“上道”,能为玉米提供更高效的营养转换和环境适应能力。

本研究不仅对甘肃省张掖市这一全国最大玉米种子基地具有现实意义,还展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巨大潜力。沼渣的使用,一方面解决了传统农业废料难以处理的问题,另一方面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实现了减排增产的“双赢”。更重要的是,它为长期连作带来的“土壤病”提供了一剂“绿色良方”。